串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M究所——记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本刊记者蔡巧玉吴应清周春雪“震泽春深涨碧漪,净涵天影漾波漓。遥增越峤千寻阔,顿减吴山数尺低。”置身于美丽的太湖水畔,总会令人心旷神怡。芳菲四月是赏景的好时节,我们也有幸亲临太湖边,造访一位中国船舶工业界的“老前辈”一现年58岁的中国船舶水动力学和结构力学权威——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走进青山碧水掩映下的七0二所,你很难想象这里就是我国最大的船舶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犹如一座美丽的花园。就在这座“花园“里,坐落着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深水拖曳水池,坐落着我国惟一可在稳定回转角速度下进行模型水动力参数测试的大型旋臂水池.坐落着目前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空泡循环水槽等。在这座“花园”里,更有一群具备扎实理论功底.又在专业上出类拔萃的科技精英,他们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振兴奉献了和正在奉献着自己的宝贵青春。他们就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这个大家庭的全体成员,用七0二所所长翁震平的话说:”我们七O二所的船舶力学研究水平在全国是一流的,就是随机选出--j=LL科研人员和试验设施组织在一起,都可以成立一个很高水平的研究所。“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不仅仅是源于历年来七0二所对人才选拔与创建篇:两位中国造船业先驱的‘‘不谋而合’’中国的造船工业源远流长,曾经创造过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史篇。然而,由于没有能够搭上工业革命的班车.中国的造船人未能掌握更为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以致于近代中国造船业的境况满目疮痍,奄奄一息。解放前全中国仅有寥寥二十余家造船厂.从业人员不足两万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40年,后来被称为中国造船业奠基人、“船舶工业界钱学森”的辛一心先生从英国学成归来,开始了为自己的祖国谋划海洋蓝图的路程。几经辗转之后,辛一心在上海开始了自己的造船梦。上海解放后.辛一心在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始致力于著书立说.为积蓄中国造船工业的人才力量而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同时,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进修造船专业近两年的他.深谙船模试验在造船工业中的重要性。当时刚刚从战火中重获自由的新中国,要发展自己的造船业.就必须有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船模试验基地,而当时在国内很少有这方面的专家,辛一心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专家之一。1950年,中国船舶工业局正式成立.辛一心立即被任命为船舶设计处处长。1953年.他又担任了船舶产品设计处兼技术七0二所创始人之一辛一心先生的塑像七0二所创始人之一方文均先生的塑像匿霸一一0-_--o—_‘..。。,一生9互j——2一O21I准备筹建我国船舶工业的第一家科学研究机构。当时的筹备处办公室只有一间简陋的屋子.工作人员不满10人.这就是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所的雏形。而指导这不到10人的工作组的领导就是辛一心。为了让船模试验所达到当时国际上的建设水平.他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入手.先后写信给瑞典船模试验池的纳特·斯图朗教授和荷兰船模试验池的范·拉美伦博士,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和建议。1951年.船模试验所诞生.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有了自己的科学研究阵地。这一伟大之举的实现.离不开辛一心教授的辛勤付出.同时也离不开另一位中国船舶界创始人的努力.他就是我国的船舶流体力学专家、船舶力学科研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方文均。与辛一心教授一样,方文均教授也曾留洋海外。1947年.方文均只身赴美.在密歇根大学研究院造船系攻读硕士学位。1949年2月,他拿到硕士学位后.又一次只身前往美国东海岸游历,先后参观考察了7个大型船厂.后相继在美国罗兰船厂和英格尔船厂工作。1949年4月.上海解放后.方文均发电报给上海油轮公司和北京交通部.表示愿意回国工作的意愿。得到同意的回函后.他经“在美中国同学回国服务会”的协助.于1950年8月办妥了回国手续,随当时的第二批归国学生共110余人离美回国。方文均抵达上海,受到了华东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的热烈欢迎。他在家仅仅休整了10天.就迫不及待地去船舶工业局报到了。1951年4月.方文均被任命为船模试验所筹备处副主任.与辛一心教授“会师”。船模试验水池是船舶科研试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当时.国内看到过船模试验水池的人少之又少.而方文均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造船系读书时.选修过船模试验的课程.是国内当时唯一在船模试验水池里工作过的人。1951年10月初,方文均奉命负责筹建船模试验水池。当时.鉴于国家工业及技术水平所限.决定暂不拟建大型水池,而改为仿照美国斯蒂文逊大学水池的形式,采用悬臂单轨模式.水池尺度定为70×5×25(米),并确定将水池建在上海。在方文均的具体负责下,我国首座船模试验水池于1953年6月开工建造,历时仅半年.于当年12月中旬竣工验收。经过附属设备的安装调试及仪表配套后,不久即开始接受委托进行试验任务。为筹建规模更大的大型船模试验水池.方文均与辛一心两位教授会师后.先后在上海市郊区、苏州、无锡、昆山、南京等地考察选址,经反复权衡比较.上报船舶工业管理局转一机部批准.同意在江苏省无锡市兴建大型船舶科研试验基地。这也就是今天坐落在秀美的太湖之滨的第七0二研究所。与此同时,他们决定在上海陆续修建露天水池、小型低速风洞和中型空泡水筒等试验设施,从而使船舶流体力学实验具备一定规模.可进行船模阻力、自航、耐波性、操纵性、螺旋桨性能及无线电遥控自航船舶模型等试验。1961年.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成立。海军科研部第一研究所的部分工作人员被合并入船舶科学研究所,同时,船舶科学研究所被更名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即七0二所的名称由来).方文均教授继续任副所长,主持技术工作。他一方面34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7期致力于拓宽科学技术工作领域,注意提高科研试验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开始注重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由于20世纪50年代国内毕业的船舶制造专业学生的数学力学知识不很扎实.方文均教授提出了在上海举办水动力学研究班的想法.以培训年轻科技人员的数学力学基础和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要求所有学员毕业后必须达到相关专业硕士的水平。为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方文均教授还主持添置了计算机,物色并调入一些懂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使七0二所的计算机软硬件实力在上海市名列前茅.提高了七0二所的科研能力,方便了大家解决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数学难题。1965年,无锡试验基地大型船模拖曳深水池建成。在随后的岁月里,无锡试验基地的其他项目也陆续完成,一个设施齐全、科左:1991年11月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七0二所视察工作右:2002年1月19日,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党委书记曹刚川专程赴七0二所视察工作研力量雄厚的大型船舶模型试验研究基地日趋完善。1977年10月31日.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专程来到第七0二研究所视察工作,对七0二所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无锡试验基地建设荣获奖励,作为创始者之一的方文均教授也被邀出席了大会。辛一心与方文均两位教授的“不谋而合”,成就了七0二研究所的创立。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先驱者,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七0二所人的内心深处。走进七0二所,你会看到两尊面露笑容的铜铸雕像——一位是辛--,U.另一位是方文均。或许.当两位先辈看到今天七0二所的诸多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看到今天中国船舶工业立于世界潮头的磅礴之势后.内心的喜悦与欣慰之情一定会溢于言表j发展篇:他被英国权威评价约“一位杰幽的人”都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第七0二研究所创立后.当时的中国在船舶力学领域的专家级“国宝”屈指可数。要想带领七0二所真正实现走在科研最前沿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能”压得住阵”的领航者.谁能担此重任呢?答案是顾懋祥院士。出生于1923年1月25日的顾懋祥是江苏太仓人,和七0二所也算“老乡“。1939年,顾懋祥就读于香港大学机械系,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不得不中途辍学。1945年,顾懋祥毕业于上海雷士德工学院机械系。1947年至1949年,他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就读造船专业.随后获得了硕士学位。1950年10月.顾懋祥选择回国,并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等院校任教。1979年8月,顾懋祥调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0二研究所所长。1986年2月,他又任第七0二研究所名誉所长。从1981年起,顾懋祥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在七0二所培养博士生。1995年5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懋祥是国内外著名的船舶流体力学专家,也是我国高性能船舶技术研究与教学的先驱者。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一生辛勤耕耘,成绩卓著。从上世纪50年代起.顾懋祥就在国内开始了气垫船研究,他带领研制组于1959年7月12日研制并试飞成功。七0二所的第二代“领航者”顾懋祥院士七0二研究所设计,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最大吨位的“浅吃水”小水线面双体船——“实验一号”,也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这一成果比国际上宣称的最早气垫船首航(英国)还要早13天。他才是世界气垫船开发研制成功的第一人。1958年.顾懋祥在水翼研究中分析和阐明了逆浪与顺浪条件下,水翼攻角变化的理论,成为我国水翼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同时,顾懋祥院士还是我国现代船舶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带头人。1960年,他试探用平稳随机过程理论分析指导船的减摇鳍系统设计,成功地应用于某型炮艇。此项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科技奖,奠定了顾懋祥作为我国舰船减摇技术创始人的地位。上世纪70年代,顾懋祥院士高瞻远瞩.把目光盯向了国际船舶科研的前沿,开创性地进行了我国船舶耐波性理论研究及数学计算工作,首次在国内完成了舰艇在波浪中运动的二维计算程序。到了80年代.顾懋祥开始转向海洋工程二阶波浪力的研究。1985年.在第四届国际数学船舶流体力学会议上.顾懋祥率先提出了由波群诱导的长波理论。这一理论当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正是由于他与七0二所全体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使当时的中国造船技术在国际造船业的舞台上逐步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在进行大量科学研究的同时,顾懋祥院士还紧紧把握国家船舶工业的重大发展趋势与工程需要,积极组织和领导第七。二研究所的科技精英.在我国最先系统地开展了海洋工程研究工作。先后指导完成了单点系泊、多点系泊、张力腿式平台、半潜平台等大量浮式系统研究及平台管节点疲劳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直接被应用于我国海上石油工业的发展之中,而且不36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7期少成果在相关领域被国际船舶界权威广泛认可,为国际海洋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带领下.第七0二研究所的海洋工程研究实力在全国走在了前列,顾懋祥因此也被称为我国海洋工程浮式系统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学术思想的活跃和深邃,使得顾懋祥院士时刻关心最新出现的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晚年的顾懋祥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从事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在船舶动力定位及其它方面的应用研究上。尽管此时的他病后体弱.而且有时还会重病在身,但顾老就是舍不得放下研究工作,似乎对船的研究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全部。为了加快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速度。时任第七O二研究所所长的顾懋祥努力将研究所的研究逐渐推出国门.广泛地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多次交流。他是国际船舶及海洋工程界的知名学者,也是我国造船界走向国际学术技术舞台的推动者。1977年,他作为中国造船工业代表团的一员首次出访日本:1978年.他在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简称为ITTC)上被选为耐波性技术委员会和海洋工程委员会成员。此后的岁月呈,顾懋祥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工作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和介绍中国船舶力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和科技进展,同时还把优秀的科技人员引荐到国际同行中去.想方设法使一些年轻学者进入国际学术组织进行锻炼学习,帮助很多国内年轻学者走上国际学术舞台.这其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造船工业的优秀人才.其中的不少人也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第七0二研究所。顾懋祥为我国造船界在国际学术舞台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强树立了功勋。1979年,顾懋祥开始担任国际船模试验水池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年他又被聘为ITTC顾问委员会的资深委员。除了带领研究所在船舶力学的前沿探索外,顾懋祥院士还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船舶教育工作上,他长期执教于我国船舶教育高等学府,在讲台上辛勤耕耘近30年.诲人不倦,奖掖后人.爱才育人,桃李芬芳,为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到七O二所担任所长职务以后,顾懋祥十分重视对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为了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外语能力,他极力倡导开办各类讲座、培训『班,并亲自走上讲台,讲授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课程,使得很多年轻的科技新锐受益匪浅。在他的努力下,第七O二研究所成为了国内船舶流体力学和船舶结构力学的第一批硕士、博士培养点。顾懋祥院士本人先后亲自指导、培养了6名博士和11名硕士。顾懋祥院士还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七、八、十届理事会理事: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是国防科工委水动力学专家组第一任组长。1984年.在他的倡议下.学术刊物《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创:FIJ.编委会主任委员就是顾懋祥。在从事祖国造船教育和造船科研事业的46年问,顾懋祥作出了许多重要成绩,受到过党和国家的多次表彰。上世纪60年代,他作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大会;70年代,出席过全国科技大会,80年代,他作为知名学者受到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在同事、下属和学生心目中,顾懋祥院士是一位德高望重、可亲可敬的人。他的思想、人品和学识,就如英国皇家学会前副主席比绍帕(Bishop)教授生前发自内心的赞许一样——“他(顾懋祥)真是一位杰出的人。”引领篇:令国际船舶力掌界I腺叹的“搽宝人”在船舶力学界,说起吴有生院士,业内专家们会马上提及他所创立的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可以说.这是我国船舶科学界在国际上首次开创的一种新理论。吴有生.浙江嵊县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1967年拿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学位。1981至1984年,吴有生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及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1994年5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在的七0二所里最具“重量级”的人物就是他。七0二所主办过许多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会议。在参与国际交流的同时,七0二所也为促进我国船舶力学领域的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2009年第7期科学中国人37作为国内外著名的船舶力学专家,吴有生院士对我国早期船舶抗爆理论和国际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的创立具有突出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比绍帕、普赖斯两位教授应邀来国内讲学,介绍他们开创的二维水弹性力学成果。当时的吴有生负责担任课堂翻译。课后座谈时,两位专家深感吃惊——他们的专著刚出版不久,在中国这一学术空白的领地,一位素昧平生的学者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吴有生对两位业界权威说,二维水弹性力学理论以水动力学和材料力学中的切片理论及梁理论为基础,在理论上存在不严密性.只适用于对细长型船体的分析.而对于其他形状复杂的海洋浮体.如双体船、海洋平台等,则无能为力.大多只能凭经验来估算.可靠性难以保证。比绍帕和普赖斯听后,认为吴有生的独到见解和所阐述的科研新途径.将是推动水弹性力学理论实现质的飞跃发展的一大希望。深水拖曳水池,长474mX宽14mX水深7m,水池规模位于世界第三。可进行船型综合优化、船速预报、流场分析等项目研究,并提供船舶性能设计咨询大型操纵性悬臂水池,直径48m,水深4.5m,最大旋转角速度每秒1弧度,是我国惟一可在稳定的回转角速度下进行模型水动力参数测试的大型试验设施,主要用于测量船模操纵性运动中作用于其上的水动力,并依据试验结果进行船舶操纵性能预报38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7期水弹性力学是当今世界船舶科研领域的前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吴有生紧紧瞄准这一新的领域.认真研读、探讨当时国际上发表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很快把握了这一学科分支的实质内容.写出了《广义铁木辛柯梁的水弹性理论和应用》一文。当时.吴有生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rE-维水弹性力学理论移植到三维势流理论和弹性力学上,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更严密的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他知道.当时的比绍帕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副主席、国际船舶力学界的最高权威,要在这位名人提出的理论上向前推进一步,所付出的恐怕是数以百倍计的;T-水和努力。当比绍帕得知他的想法时,谆谆告诫这位中国学者,要把这个美丽的设想甚至幻想转变为现实,需要解决目前国际上尚无法解决的难题,需要对船舶水动力学和结构力学领域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对此.迄今还没有人敢尝试过。“无限风光在险峰”,吴有生正是被这“险峰”所吸引,决心走这条还没有人走过的路。他每天坚持工作14到16个小时,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他的工作日志上,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比绍帕教授曾这样评价吴有生”如果在凌晨的校园里还有一抹灯光的话,那一定是来自吴有生的计算机房。”几个月后,一个规模庞大的三维水弹性力学分析的数值方法及分析程序包终于编制调试成功,与之相匹配的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也宣告完成。这意味着,吴有生把水弹性力学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意味着,因为有了吴有生的这一崭新理论的支撑,船舶及各种水中结构物的设计将更加科学、合理这意味着,吴有生超越了自己的老师.站在了当今世界水弹性力学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吴有生的理论在东京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亮相”后,顿时引起船舶力学界的一片哗然。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向他发出了在第16届大会上作特邀报告的邀请,这对中国船舶力学工作者来说还是首次。吴有生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后来被英国水弹性力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奉为专业领域里的“圭臬”。英国海军研究部(ARE)水面舰艇室主任特奥博士认为,吴有生所研制的程序与方法是“ARE现有各类船舶水动力载荷分析方法中最好的”。他的这一成果,被美、英海军捷足先登.用来校核小水线面双体船的性能与设计。英国皇家学会对吴有生的突出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授予他皇家博士学位。吴有生是迄今为止我国船舶界唯一获此殊荣的专家。吴有生,这位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船舶力学专家.在国外求学的艰苦岁月里.通过不断刻苦钻研,反复开展实验.创立了新的学术理论.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三维水弹性应用程序和方法。随后的吴有生选择了回国。他当时的心情,正如他在七0二所研制的我国第一艘实用型地效翼船博士论文扉页上用英文打下的一行字:“献给我的祖国”。1984年.吴有生踏上了归国旅程。在他鼓鼓的行囊中,除了书籍、资料、生活用品外,最引入注目的就是他买回的6只当时最先进的加速度传感器。那是他用3年时光靠着“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购买的,准备回国做实验时用。在国外的岁月里,吴有生一直在关注着国内的业界动态,特别是七O二所的情况,一直是他除科研外最关心的事情。回国后,吴有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并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多功能水下板壳结构试验装置——水弹性试验系统,开创了国际上船舶水弹性力学试验研究的先河。他开辟的非线性水弹性力学新的研究领域.在国际上评价很高,一些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称吴有生为“国际水弹性力学的领先权威”、“杰出的学者”。在国内,吴有生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也受到了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高度重视,多次授予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并获得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0年.吴有生应英国皇家学会邀请.以分会主席的身份主持了“船舶动力学国际研讨会“。1988年.在挪威第10届国际船舶结构会议(ISSC)大会上,他当选为第十一届lSSC秘书长。1991年秋,在吴有生的精心组织下,在无锡成功举办了有200多名国际著名学者参加的第十一届ISSC大会,这在我国的船舶界也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的夏威夷大学曾多次慕名邀请吴有生前往进行合作研究,吴有生首次在该校开设了第一门水弹性力学研究生课程,并深受师生和同行的欢迎。他指导的博士生完成的科研论文.在全美舰船设计师和造船工程师协会会议上荣获”1990年全美青年论文最高荣誉奖”。2001年初秋,他又在上海主持召开了规模宏大的第八届国际船舶实用设计大会。2002年.在连续担任ISSC执委会委员多年之后,吴有生又担任国际上另~个权威的船舶学术组织一一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委员和执行委员会委员。吴有生的成就不仅仅来自自己的勤奋努力、“科”耕不辍,还得力于他所在的团体——第七O二研究所的领导和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注下.以吴有生院士为首的七O二所创新团队,本着“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注重总体集成创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结合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深海空间站主站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在技术攻关、学术交流、新项目的论证申请、过程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新世纪,在吴有生院士的引领下,七O二所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深海领域的探索及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上。吴有生院士在七O二所的工作已逾40年,他先后担任过研究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等职务。现在的他是七O二所的名誉所长。在七O二所任职期间,吴有生院士还在我国学术界先后担任过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等职务。鉴于吴有生院士在我国船舶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贞献中青年科学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江苏省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无锡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同时,吴有生院士还先后获得过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4年),国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年).徐光启科技荣誉奖章(2001年)等。在吴有生院士的精心培养下,先后有26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走进了船舶力学研究的专业领域,同时他还合作指导了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吴有生院士的许多学生曾获全国及省、院优2009年第7期科学中国人39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荣誉.他本人也曾被评为省、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更多的学子和惠及雕更多的同行,吴有生院士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120余篇,编著学术著作4部,这些文献与教材对培养我国船舶力学的优秀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远航篇:敢下互洋提整的勇士徐秉汉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船舶结构力学专家;是我国水下船舶结构理论和试验工作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水下船舶实船强度测试技术的创始人和带头人。20世纪80年代,已是中年的徐秉汉院士出任七0二所副所长,他更加感到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工作责任,倾全力于舰船结构力学的科研工作和科研组织工作。徐秉汉院士在长期从事舰船结构研究的过程中.成功地主持了多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船舶结构设计计算规则》。1987年在大量理论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他编写出版了专著《壳体开孑L理论与实践》。为了推动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发展,他指导和带领课题组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焊接缺陷声发射检测方面的突破.为舱段焊接声发射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开展利用超声冲击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研究,在他的促动和主持下.创造了适合我国制造工艺的超声;中击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在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徐院士还积极参与和推动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的立项工作.这是一项有战略意义的科研任务。工作启动后.徐院士倾注了很多心血,给予关心、支持和指导,为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顺利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年近古稀之时,主持完成了鸿篇译著袋船舶结构力学手册》。徐秉汉院士非常重视船舶力学的科技进步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早在1979年,他就积极参加船舶结构力学相关专业组的筹建工作。1980年,作为筹备人员之一,徐秉汉热心促进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的正式成立。20多年来,他一直担任船舶力学委员会副主任或委员职务.并曾多次兼任有关专业学组组长.为船舶结构力学的学术进步和发展付出了许多辛劳,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秋.徐秉汉院士作为我国船舶结构力学界的杰出代表,带队出席了第七届国际船舶结构会议(ISSC),并相继被选为ISSC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他被推选为这个国际权威学术组织的第十一届主席。1991年g月,由他主持在无锡召开了有20多个国家200多名学者出席的第十一届ISSC大会,并主编了会议论文集1、2、3卷。徐秉汉院士热情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他是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学科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先后精心指导、培养了20余名博士和硕士,他的学生大都成为科研工作骨干和学科带头人。2003年徐秉汉荣获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导师”称号。历年来.徐秉汉院士辛勤耕耘于研究室和试验室.忘我拼搏于生产和试验现场.再加上刻苦钻研和勤勉撰述.取得了十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亲切慰问七。二所吴有生一右三徐秉塾右=两位院士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个人立功4次.并于1967年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接见。1986年他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他又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徐秉汉院士生前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其重要遗著《现代船舶结构强度的理论与实验》等,对科研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辉煌篇:约中国船舶工业的明天‘‘助力’,对转桨全回转z型推进装置从1951年第七0二研究所建所以来,先后取得了近500项科技成果,绝太多数已应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其中,有130多项目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为近10年来所获。这些成果为未来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和保证,七0二所也成为了我国新型船舶创新研发的主要基地。这些年来,七0二所十分重视掌握前沿与创新技术.在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共性技术研发的同时.七0二所还相继提出并研制了一系列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创新装备与技术.特别是开展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等新型装备的研制工作.提供了单人常压潜水装具、水下机器人、移动式救生钟、机动抢险系统、特现任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所长的翁震平出席国际船舶学术交流会议2009年第7期科学中国人41
文章来源:《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网址: http://www.sdlxyjyjzzz.cn/qikandaodu/2021/0301/533.html
上一篇:时速高速动车组动力学性能分析
下一篇:省科协召开优秀学术论文科普作品表彰大会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