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主办: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ISSN:1001-6058
CN:31-1563/T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被引频次:9745
数据库收录:
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7-2018);期刊分类:水利建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江苏四位科技专家捧得“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

来源: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交汇点讯 被誉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的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11月8日在北京颁奖,40位科学家和1个团队荣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江苏有四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光华工程

交汇点讯 被誉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的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11月8日在北京颁奖,40位科学家和1个团队荣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江苏有四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发起,每两年颁发一次。今年,全国范围内共产生了296名有效候选人,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获得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新增设的光华工程科技特别贡献奖颁发给了为抗疫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另有39位专家因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而荣膺光华工程科技奖。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记者走近四位工程领域的科技专家,了解工程科学背后的故事。

沈其荣:解密土壤生命的密码

如何把生机还给土壤?如何让农民能像施用化肥那样容易地施用有机(类)肥料,让农村富有而文明?这是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奖者、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沈其荣钻研了40多年的事——将传统的农家肥资源研发成商品有机肥,让农民能够像施用化肥那样方便地施用有机肥,这一方面能有效抑制土壤酸化和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另一方面能大量消纳农业废弃物,消除农村环境污染隐患。

“关键的科学问题就是解密土壤生命的密码。”对由他提出和其团队实施的“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新思路,沈其荣做了这样的生动解释,“我们研发的这种肥料,一方面让土壤中现有的好的微生物生长得更快,另外一方面想办法引进土壤中缺乏的其他好的微生物,既给它们‘启动费’‘住房’,还给它们解决‘老婆工作、孩子上学’问题(相伴微生物),让它们进入土壤后能够如鱼得水,全身心地投入培肥土壤的工作。”

1992年,沈其荣的“优质有机肥堆制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特征研究”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选中,有机肥研究领域进入国家视野。当时作为面上项目,20万经费已然不少,但是对于规模化的“堆肥”的需要,还是颇为紧张。 为了节省经费,沈其荣继续在自己的实验室做堆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关紧门窗,以免堆肥的味道影响其他老师,“每次从实验室回家,夫人在门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递给我,换了再进屋里。”3年的国家基金项目,沈其荣获得了不同原料堆肥的菌种,这个实验室也成了中国有机肥产业发展最起初的发源地。 “学农人都知道农业生产周期长,而有机肥专家更知道,有机肥只能培肥土壤,对当季作物的增产效果不明显。”沈其荣又开始思考如何研制更好的产品,提高农民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这时候,正赶上国家对农业科技的大规模投入,他带领团队在科技部和农业部的专项资助下,建立了生物有机肥制造新工艺,筛选出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作用的细菌,并建立了生物肥的新的发酵工艺,使得新型有机肥里含有更多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益生菌”,让庄稼长得快、长得好,还不生病。这个成果不仅广受农民欢迎,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其实在我们‘土肥’(土壤有机肥料研究)人眼里,没有真正的‘废物’,什么都想拿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从这个愿望和思路出发,近几年,沈其荣的团队又在利用病死畜禽酸解获得的氨基酸和作物秸秆研制木霉全元生物有机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经过长达7年的技术攻关,让木霉真菌在一个敞开的空间、且基质材料无需灭菌条件下进行生长和产孢,这个发明是同年内最具创新点的发明专利之一。” 不仅解决了什么是农作物“益生菌”的科学问题,还能解决如何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如今,木霉固体菌种制造技术和秸秆快速腐熟堆肥技术的突破已经为木霉全元生物有机肥产业发展做好了技术储备,20多家大型企业在转化相关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芦蒿秆、中药渣、树枝落叶等原料快速制造腐熟堆肥的大规模产业化景象,在南京八卦洲等地推广开来。可以预见,未来的美丽乡村,没有废弃物、土壤酸化被止住、土壤肥力持续提高、农产品又香又甜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

胡亚安:为内河水运铸大国重器

2016年12月18日上午,云南景洪水电站迎来了第一艘社会船舶,沿景洪水电站升船机下游引航道缓缓驶入升船机承船厢,上行后与上游水位成功对接,随后船只解缆驶出承船厢向上游思茅港驶去。 整个提升过程用时仅17分钟,客船如同坐“电梯”般被提升了60多米。这项魔术一样的技术“水力驱动式新型升船机”,背后凝结了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奖者、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胡亚安历时15年的不辍努力。


文章来源:《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网址: http://www.sdlxyjyjzzz.cn/zonghexinwen/2020/1112/436.html


上一篇:把专业“硬课”上成叫好叫座的“网红课”,交
下一篇: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 航空工业特飞所水动力研究中